最後是個人參與這項「口述歷史」過程的——算是碎碎念吧。
書寫「口述歷史」,
最重要的根據不外知曉當年事件的人物和留存的文獻資料兩大項。
但當時距今已四十到五十多年,
創科時期人物幾已難尋,
正所謂「老成凋謝,莫可諮詢」。
像本科最初的三位主管均已辭世,
也使得我們無法訪問到最能明瞭創科精神的人物。
「時間」或許真是最大的殺手!
尋訪人物若難得,另要依靠的便是文獻資料的蒐集了,
說到文獻資料,果真是「斷簡殘編,蒐羅匪易」嗎?
這就不得不怨學校在資料記錄和保存的不足了。
這次的建校歷史回顧,
學校希望將初創系(科)的人員組織架構和年度大事記條列出來,
人員組織架構要找出每年刊印的教職員工名錄,
年度大事記則寄望學校在整數年校慶時﹙二十、三十年……等﹚是否曾發行紀念專刊以資查詢。
科裡的小姐查詢校方資料的過程,
校史館需事先提出申請由專人開門才能進,
且校方人員表示早年的資料都裝箱且不確定是否做過適當分類,
整個給人一種資料藏諸「名山」眾裡尋它不易之感,
資料收集遂不了了之。
幸好退休的Y先生留下一些當時的教職員工名錄和資料,
雖然不齊全,總能試著尋找蛛絲馬跡,
好過我們這些後輩自己瞎子摸象全無頭緒。
教職員工名錄的內容倒是學校值得稱許之處,
有每位教職員的學經歷和到校年月,
加上歷年主管資料,
這對於建立單位裡人事組織架構頗有幫助。
至於整數年校慶發行的紀念專刊裡紀錄的大事記則又讓人搖頭,
裡面一些瑣碎的會議紀錄和學校各類委員會名單竟然佔了大宗,
這算哪門子「大事記」!
像本科曾經數度更名,
單位更名應屬大事吧,
但更名年份只能勉強推敲出個大概,
確實的資料卻遍尋不著而無從查證。
所謂「歷史」書寫理應人、事、時、地,四者缺一不可,
可是這次撰寫過程中,
屢屢發生上列四者缺一缺二缺三的情況,
以致必須捨棄某些不確定的內容,
或是採取前面說過的模糊年代的敘述方式。
像是科室名稱變動只能用
「本科自『XX學教室』創始,歷經『XX學科』、『YYY科』之更名,定於今日之『YYY學科』」帶過,
殊為可惜!
另外則是老舊資料數位化保存的重要,
我在網路以搜尋引擎查詢時,
找到不少北部一所與本校性質相近的大學的數位化歷史資料,
反觀本校則屈指可數,
顯然他校在資訊數位化的努力值得借鏡。
記得在翻閱Y先生出借的資料時,
紙張經過多年早已泛黃,
翻頁時感覺紙張脆化,
彷彿只要再用力加上一陣風來紙就會化成碎片隨風飛舞而去,
影印店幫我們影印保存時也直抱怨好難好難印。
其實校方若不趕緊規劃數位化保存早期資料,
這些久歷時光與風霜的紙本資料,
總有一天會在白蟻啃噬或紙張達壽命期限下灰飛煙滅。
﹙七月某天真的看到學校網頁上校史館因白蟻防治工程不開放的公告,顯然白蟻肆虐絕非杞人之憂!﹚
這段時間參與本科的建校時期歷史回顧,
當初也曾懷疑學校動機何在,
多少抱著交差了事的心態,
但T老師後來全心投入修改補充完稿的付出讓我佩服感動。
紙張可能化塵,
記憶可能抹滅,
即使數位化檔案亦可能毀損,
但我想,做了,總會留下點什麼吧。
- Jul 21 Wed 2010 19:16
如此這般的「口述歷史」——碎碎念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