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中時期默寫過連爺爺的爺爺——連橫寫的「台灣通史序」,
二十多年後,記憶自是早早就還給不知棄於何方的課本,
只因著近日甫與同事交出一項美其名為「口述歷史」任務的稿件,
想到這幾週來參與最後稿件整理的過程,
所謂修史之難——「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
彷彿也經歷了這麼一遭試煉。
「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果非我輩力所能及啊。
話說學校在今年初決議十月校慶時要出版一本「建校歷史回顧」,
鎖定的年代是創校初期的十五年,
希望還原此段時期成立的單位科系「當時創系或創科的教學研究、服務精神,並帶入學校精神」,
要各科系把握創史精神,採訪相關人物,
根據需求自我增減採訪問題後,寫出屬於符合科系的創史宗旨和精神的「口述歷史」云云。
姑不論校方在學校已過五十五歲生日後突然有此發想原因何在,
本人待的單位於這段期間就已成立,
所以此項工作勢必擺脫不掉啦。
寒假前的一次科室會議,
老闆決定分工合作,全科人力皆投入。
雖然在擬定採訪對象時便稍稍觸礁,
主要是目前的人員對當年科裡有些什麼人都不甚清楚,
更遑論採訪誰了。
經過討論後總算列出二至三位,
包括學校的一位C名譽教授,當時是第一屆學生,可能因修課跟老師們有接觸過;
另外一位是前幾年科裡的退休技術人員Y,
Y先生是現在我們能追索到又較熟識且在那十五年的最後四、五年就來校服務的人,
應該還記得些當時的事吧。
老闆將工作分成採訪和寫稿兩大項,由科室同仁分工,
訪問逐字稿整理則委託學生幫忙。
挑選工作時,
只見其他人紛紛搶著選採訪,特別是採訪退休的Y先生,
寫稿工作根本沒人要。
我在心裡暗笑,
想來大家是覺得採訪只要照著學校提供的執行大綱裡的題目問一問就了事且訪問Y先生不像C教授壓力大吧。
柿子揀軟的捏誰不會,
我也跟著舉手選訪問Y先生。
老闆有點訝異說這樣這組人就太多了啊,
我回道又不是先搶先贏,人太多就抽籤吧,
眼看要僵持不下之際,
有位平日相熟的T老師率先退出爭奪說她來寫稿吧。
或許是不想讓場面氣氛緊張,也或許想練練自己的文筆,
想想至少跟熟的同事討論稿子也自在容易些,我隨後跟進,
於是最後完稿的工作就落到我和T老師頭上了。
初步工作分配完成,
接著便是寒假期間分頭採訪,
訪問階段沒我的事,
就看他們訪問的拿回什麼材料,
我和T老師再決定可以端出什麼菜吧!
其實科裡的老師認為訪問輕鬆所以搶著做採訪,
這實在是錯誤觀念。
學校提供的執行大綱裡明確的指示,
採訪者訪問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相關資料的判讀相當重要,
也就是一般說的要事先「做功課」。
可惜訪問者一來心不在此,二來文獻資料蒐集不易,
本科的「口述歷史」一起步似乎就先天失調了。
起步先天失調的本科創科時期的「口述歷史」能順利完成嗎?
下篇待續。
二十多年後,記憶自是早早就還給不知棄於何方的課本,
只因著近日甫與同事交出一項美其名為「口述歷史」任務的稿件,
想到這幾週來參與最後稿件整理的過程,
所謂修史之難——「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
彷彿也經歷了這麼一遭試煉。
「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果非我輩力所能及啊。
話說學校在今年初決議十月校慶時要出版一本「建校歷史回顧」,
鎖定的年代是創校初期的十五年,
希望還原此段時期成立的單位科系「當時創系或創科的教學研究、服務精神,並帶入學校精神」,
要各科系把握創史精神,採訪相關人物,
根據需求自我增減採訪問題後,寫出屬於符合科系的創史宗旨和精神的「口述歷史」云云。
姑不論校方在學校已過五十五歲生日後突然有此發想原因何在,
本人待的單位於這段期間就已成立,
所以此項工作勢必擺脫不掉啦。
寒假前的一次科室會議,
老闆決定分工合作,全科人力皆投入。
雖然在擬定採訪對象時便稍稍觸礁,
主要是目前的人員對當年科裡有些什麼人都不甚清楚,
更遑論採訪誰了。
經過討論後總算列出二至三位,
包括學校的一位C名譽教授,當時是第一屆學生,可能因修課跟老師們有接觸過;
另外一位是前幾年科裡的退休技術人員Y,
Y先生是現在我們能追索到又較熟識且在那十五年的最後四、五年就來校服務的人,
應該還記得些當時的事吧。
老闆將工作分成採訪和寫稿兩大項,由科室同仁分工,
訪問逐字稿整理則委託學生幫忙。
挑選工作時,
只見其他人紛紛搶著選採訪,特別是採訪退休的Y先生,
寫稿工作根本沒人要。
我在心裡暗笑,
想來大家是覺得採訪只要照著學校提供的執行大綱裡的題目問一問就了事且訪問Y先生不像C教授壓力大吧。
柿子揀軟的捏誰不會,
我也跟著舉手選訪問Y先生。
老闆有點訝異說這樣這組人就太多了啊,
我回道又不是先搶先贏,人太多就抽籤吧,
眼看要僵持不下之際,
有位平日相熟的T老師率先退出爭奪說她來寫稿吧。
或許是不想讓場面氣氛緊張,也或許想練練自己的文筆,
想想至少跟熟的同事討論稿子也自在容易些,我隨後跟進,
於是最後完稿的工作就落到我和T老師頭上了。
初步工作分配完成,
接著便是寒假期間分頭採訪,
訪問階段沒我的事,
就看他們訪問的拿回什麼材料,
我和T老師再決定可以端出什麼菜吧!
其實科裡的老師認為訪問輕鬆所以搶著做採訪,
這實在是錯誤觀念。
學校提供的執行大綱裡明確的指示,
採訪者訪問前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相關資料的判讀相當重要,
也就是一般說的要事先「做功課」。
可惜訪問者一來心不在此,二來文獻資料蒐集不易,
本科的「口述歷史」一起步似乎就先天失調了。
起步先天失調的本科創科時期的「口述歷史」能順利完成嗎?
下篇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